2011年,一部美食紀錄片《舌尖上的中國》讓國人“眼淚與口水齊飛”,不僅在熒屏和網絡上創造了空前的收視奇跡,還被文化界認為是“紀錄片回歸大眾視野的標志”。時隔兩年,央視紀錄頻道重磅推出《舌尖上的中國》第二季(以下稱為“《舌尖II》”),讓“舌尖迷”們再度一飽眼福。2014年4月18日,央視綜合頻道播出了《舌尖上的中國》第二季的第一集《腳步》,"從最日常的饅頭、鍋盔、面條,到肉夾饃、羊肉泡,再到花樣百出的各色小吃,共同奠定了陜西這個面食王國難以撼動的基石。說到面食,其實陜西的面食歷史文化非常悠久,陜西關中自古以來就被稱為“自然糧倉”,陜西的面條制作工藝多樣,面條品種豐富,陜西人的祖祖輩輩也發明出了無數種面條的吃法,今天就來說說在陜西不得不吃的那些面條吧。
臊子面是陜西關中平原一帶的傳統特色面食,為西府名小吃,臊子面歷史悠久,據考證,早在周代時臊子面就以尸祭制度的“竣余”禮儀出現在祭祀活動中。臊子面作為陜西的風味小吃,品種多達數十種,有薄、筋、光、汪、酸、辣、香等特色,入口柔韌滑爽,其中以岐山臊子面享譽最盛。臊子面的特點是面條細長,厚薄均勻,臊子鮮香,面湯油光紅潤,味鮮香渾厚而不膩。而岐山臊子面鄉土風味尤為濃厚,以酸辣著稱。一碗合格的岐山臊子面應該具有“面白薄筋光,油汪酸辣香”的特點。
削筋面的主要流行區域是寶雞、鳳翔及毗鄰地區,地方特色十足。相傳春秋時期,秦穆公大壽,愛女弄玉欲獻父王長壽面,遂親自下廚,但由于公主未曾入廚,便將面團削成筷箸狀入鍋煮之,獻給父王。秦穆公入口嘗之,只覺面條筋而不硬,滑而不嫩,油而不膩,辣香爽口,咸酸適口,遂命御廚照樣做來供眾大臣分享,贏得贊聲一片。后此做法流傳至民間,因其切削而成,口感筋道,故被稱作“削筋面”而流傳千年不衰。
biangbiang面是陜西關中傳統風味面食,因為在制作面條時,面條摔在案板上發出“biangbiang”之聲而得名,也因面條的性狀、寬窄與褲帶相似,又叫“褲帶面”。相傳古時隴東一個窮秀才在趕考時經過咸陽,因饑腸轆轆便進一小店點了一碗酸辣鮮香,利濕暖胃的“biangbiang面”,卻無錢結賬,便以寫出“biangbiang”二字來抵面錢,這才有了“ biangbiang面”。
“ biangbiang”字的寫法:
一點飛上天,黃河兩邊彎;八字大張口,言字往里走;
左一扭,右一扭;西一長,東一長,中間加個馬大王;
心字底,月字旁,留個勾搭掛麻糖,推了車車走咸陽。
其實準確地說,“蒜蘸面”應該是“面蘸蒜”才對,因為是將煮熟的面條蘸著蒜汁兒水吃。蒜蘸面的做法很簡單,也很講究,將煮熟的面條在涼開水里過涼,將熱油澆在小碗里的干辣椒面、紅辣椒段、青蒜苗和蒜沫上,再放少許香醋和鹽拌勻。吃的時候,從面盆里夾出面條,蘸著小碗里的蒜蘸汁吃,那鮮香得吃過才知道。蒜蘸面還有個二十字口訣:“面白薄筋光,油汪蒜辣香,湯面分盆裝,越嚼口越香!”
油潑面是陜西極具地方特色的面食,又叫扯面、拽面、抻面、楨條面、香棍面等。制作油潑面時,將手工制作的面條煮熟后撈進碗里,將蔥花碎、花椒粉、鹽等配料和厚厚一層的辣椒面放在面上,用熱油澆在調料上,隨后調入適量醬油、香醋,再輔以臘汁肉、西紅柿、雞蛋等,面條紅亮柔韌,口感鮮香麻辣,因其關鍵工序就是油潑,故稱油潑面。
梆梆面是陜西漢中市的特色面食,傳說當年劉邦封王漢中,到漢中時已近黃昏,倉促間廚師缺少廚具,便使用士兵的矛桿搟面,“砰砰梆梆”一陣熱鬧,做成面條,丞相蕭何見此情景便趣命為“梆梆面”。也有一說,舊時漢中小販沿街叫賣梆梆面,多使用木制梆子敲打面條,取其梆梆之聲,故名“梆梆面”。正宗的漢中梆梆面,不是手工搟制的,而是用木梆敲打而成,使其薄如紙片,光韌十足,講究“一張紙,切成線,下到鍋里蓮花轉”,再加以秘制漢中辣椒油、鳳椒、城固生姜、蔥、香菇醬油、香醋等為主做成湯底,加之雞骨、大骨熬制的回湯,著青蒜苗或蔥花,一碗香醇爽口的梆梆面便制作完成。
擺湯面是陜西戶縣著名的面食小吃,獲中華名小吃之譽稱。擺湯面之所以得此名,是因為其與一般面的吃法不同,一碗正宗的擺湯面必須要有一碗上好的臊子湯,湯中配有黃花、木耳、油豆腐丁、西紅柿、蒜苗、韭菜、蔥花、臊子肉丁等食材。一碗溫湯細面條,吃時用筷子夾著細如絲線的面條放入臊子湯中,來回擺動,讓面條充分沾上臊子湯,酸香適口的細面條吃到嘴里又光又綿。
大荔爐齒面是陜西大荔縣著名的傳統風味小吃,因面條形似爐齒而得名。爐齒面的制作原料有面粉、豬五花肉、筍瓜、油炸豆腐、胡蘿卜等21種,經和面、制面、制鹵、煮熟調味等工序,選料嚴格,配料多樣、工藝精細,做好的爐齒面面條柔韌光潤,臊子香辣味濃,誘人食欲,因此譽滿三秦。
血條面是陜西省寶雞市麟游縣的風味小吃,歷史悠久,源遠流長,相傳是唐王李世民來麟游九成宮避暑,去鄉間視察民情時發現的。由于皇上喜愛,血條面才得以發揚光大,千百年來,在麟游縣境內流傳不衰,幾乎家家戶戶都會制作。麟游血條面制作講究,風味獨特,因選取新鮮豬血或羊血和面、搟制,上籠蒸熟后晾干保存,故具有獨特的地方風味。食用時用五香調料、蔥花、蒜苗、雞蛋餅、木耳、黃花、姜汁、油潑辣子、臊子油等做湯,血條面入湯,泡幾分鐘就成為了一碗薄勁香、煎稀汪的麟游血條面,類似于現在的方便面。
踅面是陜西合陽獨有的特色面食,歷史悠久。相傳西漢高祖三年,漢淮陰侯韓信在合陽黃河邊的夏陽渡用木罌渡軍活捉河東魏王豹時,為解決10萬軍士的吃飯問題而發明此面,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。踅面的主要成分是粗糧,做成面條后可即食,也可放置數日再食,可稱得上是我國最早的“方便面”,踅面筋道、味醇湯鮮、油香濃郁、辣味悠長,既好吃又耐飽。
這么令人流連忘返、齒頰留香的特色面食,是陜西特色美食的其中一部分,想要了解更多陜西特色美食嗎?快來陜西新東方烹飪學校看看,這里不僅僅是陜西面食、陜西小吃的天堂,更是八大菜系的研究基地,這里有專門研究美食的美食專家,有真心熱愛美食奔赴職業廚師之路的莘莘學子,這里有潛心傳道授業解惑的中華烹飪料理專家,這里更是中國未來廚師的的培訓基地,每一個熱愛美食的人,都是熱愛生活的人,每一個肯靜下心來研究美食的人,骨子里都透漏著溫暖和善良人生中最快意的事,就是把愛好變成夢想的職業,這大概是世間最治愈最溫暖人心的東西了,讓我們做一個對吃執迷不悟的人吧,做給心愛的人吃,與喜歡享受美食的人交談,這是最幸福的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