插上互聯網的翅膀
所謂的互聯網餐飲和傳統餐飲經歷了從競爭對抗,到融合,再到合作的過程。對傳統餐飲企業來講,創始人確實應該對互聯網有更多的理解和了解,尤其要將互聯網的思維方法和公眾應用植入到團隊的內心。未來淘汰我們的不是互聯網,而是我們不用互聯網。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,現在是一個冰火兩重天的創業時代,我們看到在過去的幾年里,有很多用先進的互聯網方式,或移動互聯網方式迅速崛起的企業。餐飲行業也是如此,像餓了么、百度外賣、美團,都是通過做外賣迅速壯大。這里面就有一個非常現實且殘酷的對比,做盒飯的不如送盒飯的,送盒飯的不如做盒飯平臺的。做盒飯的可能一年掙幾十萬元,送盒飯的掙幾百萬元,但是上面幾家外賣送餐平臺現在都是幾十億美元的估值。所以這個層次就非常的明顯,我們是選擇僅僅做盒飯,還是選擇送盒飯,或是結合互聯網創造一個互聯網跟餐飲行業的升級革命平臺,一念之間,千里之外。
很多餐飲企業可能都與餓了么、百度外賣、美團有合作。餐飲企業一天做幾百甚至幾千份盒飯,每份盒飯可能只賺幾元錢。外賣平臺現在可能還在“燒”投資人的錢,但都是價值十億或幾十億美元的公司了。所以這就是互聯網和傳統行業的區別。
現實競爭中一個關鍵問題就是,餐飲經營者是否能夠將自己的餐飲模式與互聯網相結合。當然結合的方式有很多,最簡單的方式是利用互聯網為我們所在的行業提升用戶體驗,創造新的價值,提升行業效率。餐飲老板可以從這些角度去思考與互聯網的結合。我認為,互聯網的思維不能放棄,而要積極地擁抱。
社群思維
未來無論我們是做餐飲,還是其他行業,想把所有人都變成客戶是不可能的。在我之前提出的“未來商業的四化趨勢”中,其中非常重要的兩點是,趨中心化和反主流化。未來的消費者是以部落或社群狀態存在的,經營者不需要討好所有的消費者,只需要服務好認可自己的那部分人群。因為我們知道,其實做餐飲業也好,做其他銷售品也好,最終的成功并不是因為餐飲本身,而是其背后所代表的品牌精神和人生態度。實際上如果任何一家餐飲企業能夠抓住最忠誠的那些用戶,為他們建立一個強黏度的社群來服務,其實比多賣幾份菜更有價值。
未來,企業必然是靠特別強的品牌忠誠度鏈接才有價值。過去做品牌是先做知名度,再做美譽度,最后形成忠誠度。但是在移動互聯網時代,這個模式徹底逆轉了,我們認可的產品做不起那么多廣告,所以要先做忠誠度,再做美譽度,最后形成知名度。為什么要先做忠誠度?在美國有人寫了一本書,講到只要有一千個鐵腕“粉絲”,就可以支撐一家餐飲門店,甚至幾家。對于經營者而言,一定要同最忠誠的用戶一起來發展企業和產品,讓他們參與到品牌的建設當中,一起研發,共同傳播,從中形成的合力會形成美譽度,最后形成廣泛的知名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