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章摘要:每年陽歷1月1日定為新年的開始——“元旦”,并列入法定假日,成為全國人民的節日。
元旦,中國節日,即世界多數中國通稱的“新年”,是一年開始的第一天。元旦,據說起于三皇五帝之一的顓頊,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歷史。 “元旦”一詞早出現于《晉書》:“顓帝以孟夏正月為元,其實正朔元旦之春。”中國古代曾以臘月、十月等的月首為元旦,漢武帝始為農歷1月1日,并延用。中華民國始為公歷1月1日,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得以明確,同時確定農歷1月1日為“春節”,因此元旦在中國也被稱為“新歷年”、“陽歷年”(相對應地,春節稱為“舊歷年”、“陰歷年”等)。
中國元旦歷來指的是夏歷(農歷、陰歷)正月初一。正月初一的計算方法,在漢武帝時期以前也是很不統一的。因此,歷代的元旦月、日也并不一致。夏朝的夏歷以孟喜月(元月)為正月,商朝的殷歷以臘月(十二月)為正月,周朝的周歷以冬月(十一月)為正月。秦始皇統一中國后,又以陽春月(十月)為正月,即十月初一為元旦。
從漢武帝起,規定孟喜月(元月)為正月,把孟喜月的第一天(夏歷的正月初一)稱為元旦,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。直至公元1911年,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滿清的統治,建立了中華民國。各省都督代表在南京開會決定使用公歷,把農歷的1月1日叫做“春節”,把公歷的1月1日稱為“元旦”,不過當時并沒有正式公布。為了“行夏正,所以順農時,從西歷,所以便統計”,民國元年決定使用公歷(實際使用是1912年),并規定陽歷1月1日為“新年”,但并不稱為“元旦”。1949年9月27日,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,在決定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同時,也決定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紀年法,即我們所說的陽歷。元旦,指公元紀年的歲首第一天。
為區別農歷和陽歷兩個新年,又鑒于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 “立春”恰在農歷新年的前后,因此便把農歷一月一日改稱為“春節”,陽歷1月1日定為新年的開始——“元旦”,并列入法定假日,成為全國人民的節日。
【外籍大師課堂】Chef Albert |與國際接軌,學習專業技術,讓技能沉淀,開闊行業新視野->新東方西點烘焙, 成就西點達人
【家長鑒證會第十期】—感恩篇|家庭,是心靈的港灣,給予溫暖與支持;學校,是前行的動力,激發卓越的追求。西安新東方鑒證學子成長,家校共育人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