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章摘要:炒菜對大多數人而言,只是將菜肴由生烹熟。但是對于專業廚師來說,想要炒好菜,首先就要學會刀工技法,只有刀功出眾才可能炒出好菜。且聽陜西新東方金牌大廚告訴你——刀工的重要性……
炒菜對大多數人而言,只是將菜肴由生烹熟。但是對于專業廚師來說,想要炒好菜,首先就要學會刀工技法,只有刀功出眾才可能炒出好菜。且聽陜西新東方金牌大廚告訴你——刀工的重要性。
在陜西新東方烹飪學校,每一位入校學子首先接觸到的便是基本功刀功的學習。根據不同原料使用不同方法的刀功,中國菜的品目繁多,這就要求廚師在烹飪中有著扎實的刀功,因為每個菜的形狀隔江相同——成熟快的菜,就有絲片、丁粒等刀工加工;成熟慢的菜,就要成形方面切大一些,更粗和更厚一些。
刀工和成菜色澤之間關系
粉紅色的鮮豬肉切后仍為粉紅色,翠綠色的青椒切后仍為翠綠色。但是,有的原料刀工后不及時處理,就會改變原有色澤。如土豆、地瓜、芋頭等原料,以及蘋果、梨等水果類原料,削皮或刀工后,必須浸于清水中,或用清水投洗表面淀粉等物,然后烹調使用;否則其表 面的淀粉鞣酸與空氣中的氧接觸會發生褐變,由原色變成紅色,再由紅色轉為黑色。尤其是用鐵質金屬刀具切后的原料,色澤變化更甚。不論原料變紅也好,還是原料轉黑也罷,都會影響成品色澤。比如,土豆絲變黑后炒制,色澤不雅,有礙食用;再如,蘋果切片后轉紅拌糖色澤不佳。因為鑒別菜肴質量時是將色澤放在首位,所以成品色澤不好則難稱佳肴。
刀工和成菜菜肴口味關系
菜肴口味主要取決于原料的氣味和烹調時所投放的調味品。原料形狀越大,口味越重;原料形狀越小,口味越輕。這是原料形狀固定后調味時的普遍規律。
刀工與菜肴形狀關系
刀工與菜肴形狀的關系為密切,刀有鋒刃,可以將原料任意切割出我們烹調所要求的各種形狀來。只要我們刀法正確,技術嫻熟,都能達到標準規格。于是各種形狀的菜肴便自然地顯現出來。例如“紅燒雞塊”、“熘肉段”、“香辣肉絲”、“番茄肉片”等。
有時,為了美化菜肴形態,我們可事先在豬腰上剞麥穗花刀,或在魚身上剞牡丹花刀,于是便產生了“熘腰花”、“澆汁魚”等花色品種。從上述各例看出,原料形狀是菜肴形狀基礎。因為原料形狀是由刀工決定的,所以刀工便是決定菜肴形狀的先導。
刀工與菜肴質地關系
菜肴質地主要取決于原料性質和烹調方法,但個別品種卻與刀工有著密切關系。一般說來,同種原料,其形狀越大,成品質地越挺硬;而形狀越小,成品質地越軟爛。比如,“熏兔”和“滑熘兔丁”便是例證。前者不必刀工或只切成大塊,而后者是切成1 cm見方的丁狀。二例相比較起來,質地前例“硬”后例“軟”。但是,有時也會出現原料形狀越大,菜肴質地相對軟爛,而原料形狀越小,菜肴質地相對爽韌的情 況。比如“熬土豆塊”就比“炒土豆絲”質地軟爛,而“炒土豆絲”就比“熬土豆塊”質地爽韌。
另外,在實踐中還有一種現象,即使是同一原料,同一形狀,同一烹調方法,但只是刀工不同,那成品質地也有差異。如,用擦菜板擦出的土豆絲和刀切出的土豆絲相比較,同樣炒制,那前者質地軟面,而后者質地爽利。
刀工與菜肴營養關系
菜肴的營養源于原料,而原科形狀如何又會影響著菜肴的營養價值。從營養角度講,大致可分為水溶性和脂溶性兩類。
縱觀所有烹飪原料,植物含水溶性營養素多些,為了保護營養素,我們提倡先洗后切,而決不允許先切后洗;動物含脂溶性營養素多些,為了保護營養素,切后可將 原科進行著粉、掛糊、上漿等表面技術處理。不論什么原料,刀王后的形狀越大越利于保護營養素,而刀工后的形狀越小越容易損失營養素。這里,我們以沸煮蔬菜 為例來說明這個問題。同樣的蔬菜,同樣的沸煮,若切大塊,則VC損失22%-23%,蛋白質損失2%-8%,糖類損失9%-35%;若切小塊,則VC損失 32%-50%,蛋白質損失14%-22%,糖類損失19%-35%。
刀工與菜肴芡口關系
凡經刀工的原料都具有一定形狀。實踐中,有很多菜肴在烹調結束前要進行勾芡,而勾芡前則必須考慮原料性質如何、形狀怎樣以及成品質量要求等多種因素。這里主要探究一下刀工后的原料形狀與芡口之間的關系。按照烹調要求和人們口感的需要,原料形狀越大的菜肴,其芡口越濃,汁多而稠。
刀工與菜肴湯汁關系
菜肴分為無汁、少汁、多汁和純汁4個類型。無汁菜肴,如“醬肉”、“鹵肝”、“燒雞”等。此類菜肴食用時雖無汁,但烹調時湯汁甚多,是原料數量的幾倍或十幾倍。原料形狀越大,添湯汁越多,一定防止加熱時間太長爆干湯汁而影響成品質量。
少汁菜肴,如“宮爆肉丁”、“滑炒肉絲”等。此類菜肴湯汁只占主輔料的20%左右,比較講究原料的刀工,肉丁大小均勻,肉絲粗細一致,這樣利于原料在有限的湯汁內快速成熟為成品。
多汁菜肴,如“清燉羊肉”、“牛肉燉番茄”等。此類菜肴湯汁與原料數量持平,或多于原料。原料刀工時形狀稍大,相對也較為粗糙。羊肉、牛肉本身含水量較少,且屬不良傳熱導體,不易成熟,故應多些添湯,以利較長時間烹調成肴。
純汁菜肴。原料刀工情況大致為兩種。要么原料塊切得粗大,只喝湯,不食“菜”,如“雞湯”、“豬蹄湯”等。這些形狀粗大,且又是不易成熟的原料,在烹調時 要多添湯,多燒火,使其營養成分充分分解、乳化、融合,達到湯汁乳濃醇厚,味鮮怡人。要么原料形狀切得細小,不僅喝湯,而且吃“菜”,如,“瓜絲蝦仁 湯”,“紫菜火腿湯”等。對于切得細小,且又是易熟的原料,在烹調時要多用鮮湯,燒開后,原料于湯中一氽即成,使湯汁清香可口,潤喉寬腸。
【外籍大師課堂】Chef Albert |與國際接軌,學習專業技術,讓技能沉淀,開闊行業新視野->新東方西點烘焙, 成就西點達人
【家長鑒證會第十期】—感恩篇|家庭,是心靈的港灣,給予溫暖與支持;學校,是前行的動力,激發卓越的追求。西安新東方鑒證學子成長,家校共育人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