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在50%以下。本質上這首先就違背了價值規律,后果就是價值鏈扭曲,逼迫處于價值鏈劣勢位置的環節弄虛作假(這一點已在三聚氰胺事件中得到充分印證)。而食品作為特殊商品,其在制成品后即開始貶值,有著不可回避的市場銷售風險(即優良的產品都有保質期,到期賣不掉就得報損)。因此,定價時就必須把該風險考慮進去,因而食品在稅收計征上,必然會體現高增值稅負。如果是直接收購農產品進行加工企業就更突出,因中國農副產品收購的進項抵扣稅率為13%,銷項稅率則是統一的17%,因此,食品行業的稅負大大重于一般的消費品行業,這是稅收制度對食品行業價值規律的扭曲。更沒有能體現政府對食品作為民生基礎消費品的政策眷顧。政府有時還要對某些品類進行價格干預,但又沒有給予國際通行的補貼或稅收補償政策,甚至捐贈產品也視同銷售,照樣納稅。這樣實質上進一步扭曲了價值鏈,破壞了價值規律,自然整個產業就難以健康發展,甚至不能正常維持。預計未來趨勢在嚴厲監管下,食品企業普遍運營成本會上升,該矛盾會更加突出。在此背景下,可能還會發生劣幣驅逐良幣的逆淘汰現象,甚至可能會出現更多“制假造假”的地下工廠及非法經營者,應引起相關者的高度警覺(染色饅頭即是地下工廠所為就是警訊)。因為某些產品市場有需求,而正規企業成本承受不了,不能正常獲利,無法生產供應,從而使得地下工廠有機可乘。
其次,對食品行業的科學性及其專業性,各方面也是存在著深刻誤解。食品安全本身就是一個非常專業的課題,食品加工更是涉及到健康科技、農業科學、物理化學、生物技術以及機械裝備,環保等眾多復雜科技的綜合運用,其在生產工藝的復雜程度及管控難度上至少絕不亞于醫藥行業。但我國現行的高新技術政策卻明確把食品行業排除在外,社會也普遍認為食品行業是低技術低門檻行業。結果,導致行業技術進步乏力大批量很不專業的人員(從業者)卻從事著事實上專業性要求很高的行業,如此,不頻發事故才怪。這是極大的誤區!對此,應該提高經營者資格要求,進一步規范提升從業許可門檻,與誠信考評相結合,從源頭主體提升行業專業化程度。
再看食品企業自身層面。很多沒有認識到食品行業首先是良心行業,然后是特殊的專業消費品,做好了是永恒的朝陽產業。由于對行業本質認識不清,于是急功近利,不注重長遠的發展,打價格戰,搞惡性競爭,甚至互相抹黑造謠,結果把整個行業弄成了“高危行業”,在人人喊打的情勢下,好孩子也跟著壞孩子一起挨打,還不能叫屈!誰讓你選擇了這個行業?于是,很多老實本份的行業朋友正在考慮退出這個行業,如此,對行業絕不是好事,對消費者更不是幸事!
在弄清行業本質規律后再回到監管層面,竊以為首先要明確職責,全程監管。技術上要建立預警機制,可追溯機制,關鍵核心是要建立嚴密的標準化體系。管理上更要有良好的激勵機制,對應更嚴厲的懲罰機制。此外,要防控害群之馬,更要防范披著羊皮的狼沖進羊群,吃掉善良本份的羊!千萬不可上游生病,卻讓下游吃藥!更不能張三犯錯,李四挨揍!只有回歸理性,弄清本質,把握根本,正本清源,對癥下藥,綜合施治,才能根治。
又及,有問:怎樣看待某些企業提出“全產業鏈自主經營”的理念?竊以為這是被逼無奈的選擇,因為其違背專業化社會分工原則。